“刘缅甸”的故事:新余第二医院爱心救助,市民政局领导关切
作者:宣传科 内容来源:新余第二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0
4月28日,已在新余第二医院住院18天的一名缅甸人,顺利完成了骨外科手术并恢复一周,市民政局许爱平副局长和市救助站温梅根站长也在这天看望了他。而这名男子的来龙去脉,可是费尽了医护人员的心思……
该男子4月10日被姚圩民警送至医院,当时他满脸灰尘、衣衫褴褛,右脚已严重红肿,经放射科拍片显示,右脚趾4根骨折。
▲收入医院救助站的第一天
当时病情紧急,医院及时向救助站领导和第二医院谢院长作了汇报,为该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直接办理入院,安排了单间病房。
艰难沟通,取名“刘缅甸”
该男子没有任何身份信息,语言不通,沟通障碍极大,医患无法正常交流。
他不懂中文,略懂英语,却不精通。面对这样一个“不明来历”的男子,刘军平院长便首先用英语和对方进行了沟通,男子有些听不懂,刘院长就拿来纸笔让他写下自己的国家和姓名。几经确认,这名男子来自缅甸。又因没有中文名,不懂缅甸文,大家统一给他取了个名字:刘缅甸。
刘院长从交谈中得知,刘缅甸今年33岁,脚受伤已有20天,来到中国后,是民警将他送到第二医院来的。刘院长一遍遍告诉他,Don’t worry,刘缅甸也随之安心下来。
爱心救助,护工照料
刘缅甸入住后,医院立即为其请来了护工,照料他的衣食起居。
为他准备干净衣物,带他沐浴洗漱……医护人员用肢体语言尽量让对方明白,并很快完成了一身的换洗。
为了将刘缅甸顺利遣送回国,警察得确保他的身份信息真实。第二天,警察便找来了一位缅甸女子做翻译。这位缅甸女子已嫁到分宜,中文说的很地道。这会儿,终于有人能和刘缅甸顺利沟通了。
▲左1为翻译,警察正在和刘缅甸沟通
从民警的询问中我们了解到,刘缅甸的脚是在一次踢足球时受伤的,缅甸人都是光脚踢球。他曾和朋友一同前来中国,原本是托人介绍过来工作,但途中走失,他迷失了方向,坐车坐到了新余姚圩。
刘缅甸和朋友们都是缅甸曼德勒人,他回答翻译的问题时思路清晰,唯独有一点——他坚持陈述自己“从曼德勒到中缅边界的伊洛瓦底江,骑摩托车仅1小时;从边界再到新余,又是1小时”,他的陈述让所有人觉得匪夷所思,且不说缅甸境内,就伊洛瓦底江到新余,坐飞机也远不止1小时……
后经过警察的测试排查,发现全身没有计时工具的刘缅甸,已经对具体时间概念变得模糊,也并不知从缅甸到中国新余的具体距离。所幸他的逻辑思维是清晰的,也一直很配合警察。
图片语言:不要担心,手术顺利
安心入住一周后,手术准备就绪。
在手术前一天,麻醉科主任潘荣新考虑到语言障碍,想出了一招——用图片告诉刘缅甸,手术室的环境、整个手术的麻醉过程、麻醉的方式和体位等。
▲潘主任用图片向刘缅甸解释麻醉和手术过程
果不其然,刘缅甸全程安心配合,也顺利完成了手术——第2-5跖骨开放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刘缅甸脚趾骨折X光片
刘缅甸不仅感受到了麻醉医师的用心,也感受到了手术的认真细致。入院以来,他的笑容越来越多,和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如亲人一般,虽然没有直接的语言沟通,但心却相通。
术后恢复,市民政局领导看望
4月28日,新余市民政局许爱平副局长和市救助站温梅根站长一行慰问了刘缅甸。
▲刘院长向两位市领导解说刘缅甸手术情况
温梅根站长表示,原本刘缅甸不属于救助站的义务救助对象,因为不是本国人,但新余第二医院出于人道主义,将他救助了下来,进行了骨科手术,并配合公安部门核实缅甸男子身份,帮助他返回家乡。市领导对医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5月,新余第二医院自发组织了一次爱心募捐,为刘缅甸的回乡之行提前“备足盘缠”,也代表了新余人民的一份爱心。此次募捐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全院上下均踊跃参与,谢院长、刘院长等领导作为代表,将筹得的爱心捐款交予刘缅甸,祝愿他早日康复。
接下来,刘缅甸会继续在新余第二医院和市公安局的配合下,进一步恢复身体状况,并安心回到缅甸。
其实,刘缅甸只是医院救助的一个缩影,在日常,新余第二医院救助的对象还有很多。这是一种公益,也彰显着医院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有的爱心和奉献都藏在对患者的悉心照料和专心救治中,这一切,从过去到未来,从来没有、也不会改变。
摄像:宣传科 张璐
作者:宣传科 张璐